王利平: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发布日期:2024-09-09 08:57    点击次数:142

(2024年5月,王利平作为冠名单位代表在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颁奖典礼上致辞)

王利平: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文|翟良

此刻,落日与晚风相望,而那一片待建的废墟,尽管越来越暗,却又急不可耐地与诗山灵谷峰相交,相融,直到天地间再也看不清这片挺立在夜幕中的废墟。

“风声、雨声、江流声、泉溪声、虫鸟声......这里紧挨着诗山,孩子们扑棱着诗情,聚精会神凝视,然后欢声笑语。知识在、情感在、成长的青草在,只是多了一份自信与期待,这里的教育田野蕴含着新的意味,而正是这种新的意味,使得这片原本的废墟苏醒过来、成长起来、活跃起来,把它的‘新磁场’发挥出来。”正是此刻,那个站立在夜色中的人,他极力地想象着这片废墟建成学校后的繁荣景色,而后他又极力地保持清醒,不被巨大的兴奋感淹没。

这是连王利平都说不清是第几次出现在一片待建的废墟前。他长期穿梭在京津双城之间,奔跑于祖国大江南北,把教育生长的故事写在大江南北,“多做调研、多跑一线、多听声音”,是他常挂在嘴边和践行在自身的初心使命。

他一直很坚定地认为,教育不应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越是县域或镇域这些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他提出了“熵减”这一教育活力之源,他意识中的教育应该融入更多生态元素,就像榕树的气根,从空气中都能汲取水分和营养,才能更茁壮地成长;他甚至很笃定地认为,教育的困境是大山,希望是废墟中的石头,但是只要你能从废墟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教育就有了希望。

北大金秋新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燕园金秋教育集团和燕园科技产业集团总裁的公司职务只是王利平的众多身份之一。他还是北京大学本科硕士校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西省外高校赣籍学子团工委原书记、北京大学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原副主任,长期关注江西改革发展、关心教育提质升级。

努力有所作为 让理想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即便今天,静坐或者踱步,无不让人联想起燕园中的往事和那些杰出的大师们。

王利平喜欢用“蓬勃的生趣”来形容自己的北大学生时光。这是一个洋溢着无限乐观与定力,又隐约涵纳着些许超越而隐秘的描绘。

“北大是我生命的基座上最坚实的那一块‘砖’!”今年才29岁的王利平坐在我的面前,清瘦、挺拔,眉宇间闪烁着睿智,言谈里透出谐趣,举止中彰显着干练,那份淡定自信甚至令我有些“恍惚”。

29岁时,我整个人还略显惶恐不安,总是满怀好奇地张望着世界,迫不及待地要走出去看一看。

作为采访者,我惊叹王利平所荣获的各种社会荣誉和取得的成就,也满怀欢喜和感慨地望向自己来时的足迹。

王利平出生在有着“千年古邑”之称的抚州市乐安县。和许多寒窗苦读的北大学子一样,中学时代,王利平在大山深处经历着“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思索与跋涉,他内心总有这样的穿越大山的信念:既然一出生就不在罗马,那就毫不犹豫地去改变它!在今天看来,王利平一个乡村孩子的“逆袭”,证明很多时候环境、资源、设备从来不是学习好坏的主要因素,乡村人家的孩子,走读书这条路可能会很难,但只有这一条充满了光明的路可走。

“可选择的道路太少,我选择‘乐观而不绝望’。”王利平说,山林、河水、种子、飞鸟这些记忆深处的乡村诗意,让他学会了从土壤里寻找扬向天空的答案,时光是一种积极浪漫的姿态,有悠长的河流和蔓延的森林才有向高远处飞过的鹰。

王利平谈到了初中时候的一次转学经历,那个时候从乡村转到县城需要交借读费,为了给家里省下这笔费用,独立懂事的王利平大胆地向县城学校提出“以分抵费”的想法,这种异于常人且让人猝不及防的想法打动了学校领导,王利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转学评估考试,那次总成绩位列全级六百余人中前五十名,学校为他免去了借读费。“人们总习惯性地认为,一个‘逆袭者’的背后,总是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我觉得,逆袭的背后更多的是难以为外人道的辛酸;其实逆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总是做出和别人相反的选择,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在艰难时刻的选择。”王利平说,逆境是促生觉醒的力量,也是觉醒的老师。

努力、勇敢和智慧不仅仅在逆境中才会被提起,它在任何时候都会被关注和探讨。王利平在转学后不久,用心苦读、摸索规律、构建知识,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策略,最终实现了成绩大幅提升:从刚来学校五十名的全级排名一跃至全年级前三名。

王利平的姐姐也在这所县城中学读高中,与一般的家庭对小孩严格的生活费管控模式不同,父母给姐弟俩的生活费由两人自己“掌管”,锻炼了两人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父母的记忆里,王利平的生活费清单中买书的费用占不小的比例,他的姐姐也对王利平的“消费观”记忆犹新:“小零嘴就免了,省下钱来还是多买几本书看吧。买书你们谁也别阻拦我。”在王利平考上北京大学的那年,姐姐也以优异的成绩录取复旦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是国内某医院知名医生的姐姐记起中学门口那些诱人的小吃时,总会笑得停不下来:“那会,弟弟很像打算盘的掌柜了,事无巨细,讲道理的表情都会吓到我。”而在王利平看来,正是有过“精打细算”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先谋而后定,心如细发”的习惯和状态,以至于今天总比别人考虑得多,做得更多、更彻底;想得细一些做得更多一些,离梦想就会更近一点儿。

(王利平的母校临川二中)

高中,王利平就读于全国百强中学——临川二中,在2014年高考中摘下当年的全省文科榜眼,如愿进入了心中的学府圣地——北京大学,并且选择了光华管理学院。高考后,王利平将QQ签名改成了“重塑自我”。他说,当他佩戴上北大校徽的那一刻起,他的身上更增添了一份以国为家、胸怀天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过去的人生经历、故事亦或个人的心灵成长都成为青春的印记,不论苦涩还是美好对成长来说都是一种欢喜,人所有的经历,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回忆起当年求学的画面,王利平把深陷逆境中的力量皆归于父亲对他成长的深刻影响。父亲身上的隐忍、坚韧与静默唤醒了中学生时代王利平内心的力量,激励着他不断努力前进。“如果说母亲给了我们血肉,让我们成长;那么父亲便给了我们骨骼,使我们站立。”父亲在王利平的内心深处更是那默默劳作的独轮车,那是父亲很早用疲惫的躯体趟出的河流一样的方向,不难看出,父亲已经成为了王利平青春成长期的偶像。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王利平说,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燕园:美得一塌糊涂

2014年9月,王利平走进北京大学。

这真是一块“圣地”,诚哉斯言。立于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置身于“燕园”,王利平深刻感受到燕园无穷的诗意,“燕子啾啾的叫声不绝于耳,灵动翻飞的身影常在眼前”,他愈发地觉得这个地方名副其实。

江西自古就出“读书种子”,以良好的文化教育风气闻名遐迩。从中国最大的宋式学院临汝书院到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王利平回望那时苦读的经历,仍然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土地的更加牢固的灵魂联结。他又一次地暗下决心:我满怀期望地把在临川时的“追赶”改为“赶超”;这,绝不是修辞。

值得回味的是,王利平考北大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并修读了与之毫不相关的历史学双学位。他说,一手执算盘,一手捧史卷,算是一个纯朴的理想,希望两种思维的碰撞,不至于让自己完全陷入一种思维模式的困局,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

事实上,王利平的专业虽只是金融学,不过他的思考“野心”使他所涉领域已经涵盖众多学科。金融业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发展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联。金融的发展过程对人类知识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金融的力量足以影响世界历史上那么多的重大转变,能够彻底实现经济价值。“用金融视角去解读历史与文化,会看到隐藏在数千年历史背后的金融逻辑与脉络,对于我今天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待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自然是我选择并走上跨界深造之路的重要原因。”时隔多年来,王利平首次向外界说明他跨界深造的真正原由。

(2017年2月,王利平总裁作为专家代表在“‘高考新改革:政策要求与实践回应’全国高中校长高层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大学期间,王利平参与了首届北京市大学生商业大赛、Ace manager金融挑战赛等比赛,与队友一起体验合作成长的快意人生;他参与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组织的国家级教育课题研究,为教育研究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点微薄努力;他收获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硕士推免资格,为自己赢取了通往深造求学的又一张通行证。

“持博雅塔之笔,蘸未名湖之墨。”燕园深厚博大的人文底蕴点燃着北大学子永不熄灭的激情和赤诚之心。王利平在燕园深厚博大的人文底蕴的培育下,不论是课内学业还是社会实践,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走出校园,精彩的故事与感动的记忆永远不会缺席属于他的青春。

(2020年1月,王利平作为江西省外高校赣籍学子团工委书记,在共青团江西省委主办的“‘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青年人才恳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大学伊始,他就加入了北京大学赣文化交流学会—— 一个代表北大江西人的温暖平台。大一下学期换届选举中,王利平担任了赣学外联部部长的职位。由于大二时期的优异表现,他也顺利被推选为北大赣学的会长。在担任赣学第十一任会长时期,王利平做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赣学在新的十年之初得以继续不断发扬光大。

“走进北大,心系赣文化。”王利平提出了“青行江西、十年百县”的新十年社会实践计划——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推动北大赣文化交流学会的调研支队走遍江西的一百个县级行政区。两年的时间里,北大赣学人走过了家乡的二十余个县级行政区,这支调研支队多次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实践团队,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似乎与赣学有着不解之缘,王利平在卸任北大赣学会长后,担任了全国高校赣协总会的会长和江西省外高校赣籍学子团工委书记,在全国各高校的赣协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任期内,王利平推动形成“高校赣协会、区县青学联、地区赣学联”的全国高校赣青一体联络格局,主持创立“赣才归巢”返乡活动,深入推进“赣青支教”行动。用他的话说,北大赣学的学子们应该走出这个园子,积极融入大家庭里,就像《燕园情》里唱的那样:“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指点着三山五岳。”

王利平在燕园灵活的身影,把青春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独一无二的成长体验,记录着永不褪色的燕园风华。大二的时候,王利平就牵头组织创建了临川二中青年校友会并担任了首届会长。该协会以联系母校和服务临二毕业的高校学子为主要目标,推动着大江南北的临二“饺子”们在离校之后,进一步的相知、相聚。同时,王利平还作为北京大学学友经济研究社的团支部书记,邀请了张维迎教授等许多经济学界的大牛开展讲座,与他们交流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019年,双创嘹亮号角响遍全国各地,“创响中国”——全国双创活动周异彩纷呈。也正是在2019年,王利平被北京大学团委聘为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在北大的学习不但使王利平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更使他学到了北大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王利平在北大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的位置上,从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优秀人才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今天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在北京大学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基础上实现了更加系统化的双创教育和实践体系。目前,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是北京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改革举措,也是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负责统筹北京大学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2022年9月,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2020年5月,王利平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勇担时代重任,熔铸不凡青春。”王利平传奇色彩的求学经历和在北大读书期间校内外各种任职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为新时代大环境背景下渴望成功的青年,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和极具成长价值的榜样范式,更贴近新时代青年人的内心,不但是青春梦想的榜样,也是青年奋斗与成功的代表。王利平先后获得江西团省委评选的“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和共青团中央评选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

不被期待,我们依然期待

教育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在朝向“优质教育”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的道路上,县域乡镇学校一直处于跟随者的位置,长久以来与城市教育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中心—卫星”式的依附性关系。然而正是因为它们深植于乡土社会,所以“拔出萝卜带出泥”,不可能像城市中心的老牌优质学校一样追求日新月异的卓越目标;正是县域教育的资源配置出现向大中城市集聚和优化的格局,甚至出现“县中塌陷”“县中衰弱”等声音。

这些问题,在王利平担任全国高校赣协总会的会长时就已经观察到并思考过。自2020年6月在北大金秋这家缘起于北大的教育集团任职以来,王利平在国内东、中、西部不同县域教育的调研中,不断加深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2024年4月,王利平在全国首届教育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作主题演讲)

今年4月中旬,王利平在首届教育创新产业发展大会上作了以《教育链接县域振兴的新基石》为题的讲座,他强调了一个数据:“目前有50%以上的高中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高中学校接受教育,但遗憾的是,在城市中产家庭育儿焦虑被格外放大的今天,这部分人的命运很少被看见。县域教育作为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版图当中的末端或者基础,其发展水平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国家未来的面貌和发展。县域教育振兴的难点和路径,需要我们走出原有的路径依赖,开辟新的制度环境。”

县域教育到底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很多探讨县域教育生态的专家、学者,尽管对县域教育生态描述和分析得很深刻甚至很痛心,但都停留在对于县域教育现象的碎片式描述,缺少统计数据的支撑,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县中问题有学校社会阶层构成异质性偏低的原因,也有区域掐尖和择校的问题,但最终需要教育链接县域振兴来解决。”对于这一不可回避的话题,王利平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王利平深入地方作区域教育调研和考察)

王利平是国内教育领域第一个提出“教育熵减”哲学的教育人。不得不说,由他提出的“教育链接县域振兴的新基石”的理论构建,就是今天北大金秋在国内推行县域优质资源实体办学和区域教育提质升级教育工程的“熵减底层逻辑”。

在王利平研究与实践的语言体系中,“熵”概念相关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熵减”被认为是一个学校或机构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实现熵减,已经成为王利平带领北大金秋团队解决县域教育困境和实现县域教育振兴的坚定的导向用语。

事实上,北大金秋以赋为进,在区域协同教育提质升级问题上做足了研究和实践的“真功夫”。不论是教育振兴实验区、区域教育提质升级还是优质资源实体办学,北大金秋均以异质化的品牌影响力引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理市金秋墨弦书院中学、南阳燕园书院中学、来宾市金秋实验学校、咸阳高新领航学校等这些优质资源实体办学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竞争扑面而来,无能为力,业务升级困难的时候,就要改变一下模式,换一种新的打法,这其实便是“熵减哲学”的价值。

而且,我们很快发现,北大金秋所到之处,“高考升学率全市最低、学校基础设施垫底、扶教重教意识淡薄、优质生源大量外流……”这些能数一大堆的“差牌”问题,都成了“历史”。王利平说,教育领域尤其是县域镇域教育中产生“熵”的问题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但“熵”如果一直累积的话,就像家里不清理扫除就会被物品和垃圾占满一样,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和协同创新的过程就是要解决“熵”的过程。

今年才29岁的王利平,不论是在北大读书、担任江西省外高校赣籍学子团工委书记期间,还是在北大金秋担任执行总裁高位接棒的今天,先后提出了不少个性鲜明且对周围教育、经济影响深远的理念和和观点,“教育熵减”已经成为了他管理企业和寻找区域教育、经济振兴路径的基本逻辑,北大金秋的价值观、流程都融入了这种思想。

关于县域教育振兴的目标,王利平说,“我们的目标肯定不是妙峰山,肯定不是1200米,我们的目标是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建设教育高端智库和打造区域高质量教育高地,这是我们为做大做强区域教育振兴事业而定的崇高目标”。

(2024年8月,王利平在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高峰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进发展。”多年来,王利平将其领导下的燕园金秋教育集团和燕园科技产业集团两家业务主体公司作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链接县域振兴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燕园金秋教育集团补齐区域短板弱项,优化布局调整,有效盘活资源,为激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燕园科技产业集团大力发展“学业规划、乡村振兴、职教合作、科教领航”四大事业群,深耕职业教育,助力产业振兴,为新时代大国工匠培育贡献力量。值得一提的是,由王利平提出的“中国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和乡创公社数字经济孵化模式”,为乡村人才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县域职教高地建设方案、学生成长工作室引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校科教和职教升学合作等工作,成为支持教育链接经济、科技、文化协同发展的新基石。今年,王利平担任院长的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还成为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赛的冠名赞助单位,凸显了他和他领导下的企业、研究机构投身科学教育、培育拔尖人才的决心和信心。

“因为,我也曾经是‘县中的孩子’,”王利平说,“我在乡村、县城有过六年的读书经历,县域教育所呈现出的碎片式的画面,我都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王利平还说,“就算‘不被期待’,只要有可能,哪怕一点点的可能,我们仍然在期待着区域教育振兴有更多的可能”。

我的根在这里,血液里难舍的情结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回不去故乡,离不开城市”成为了游子在城市和乡间寻找到的一种平衡,甚至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得到无处安放的乡愁。

而对于王利平来说,故乡愈远乡愁愈浓,他返回故乡的脚步愈近,他深知“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的脚步就越坚定”。

离开故乡那么多年,关于故乡的记忆,比如村前那条河,王利平说他记得永远都记得。在故乡随便哪个角落,深巷短墙一片连一片,干干净净,青石板旁坐着长须飘飘的老人,清晨的鸡鸣,向晚的凉风,不同姓的人眼角笑过来,这里保护着人间最后的“人情味”……这些最熟悉的故乡元素,每每让王利平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作为一个被赣中山水养大的游子,王利平很自豪地说自己是赣中大地的儿女。从小王利平就接受了蕴含了孝道家风的赣文化,一路走来,阅读过不少关于临川的诗文,故乡美丽的风光、旎旖的景色成为了他咏怀乡村的素材。

“不忘桑梓,不负青春。”王利平在担任北京大学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江西省外高校赣籍学子团工委书记期间,热心教育公益事业,诸多赣籍学子随他一起回到家乡进行假期支教。他参与组织和领导的“C9+100”赣青支教活动如今已延续十年,推动了上万名大学生走进乡村、回到家乡,支持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振兴,以公益行动践行青年精神、展示了当代青年风采。

也是在北大读书时,王利平与抚州市委人才办、抚州市全媒体中心、抚州作家协会等携手合作过多个活动,在活动中他结合北大资源,凝聚全国各地优秀赣籍学子参与家乡活动。他还推动青年人才工作,组建赣鄱青年硕博人才库,创立“赣才归巢”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等,越来越多人在王利平影响下回到家乡,回到母校。

2018年5月,王利平就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能获得这个荣誉首先要感谢家乡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我觉得这项荣誉就像母爱一样的暖流向我涌来。”

(2024年5月7日,燕园金秋教育集团与东临新区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

“知其困,方可引其路。”抚州市东临新区是抚州市设立的城市功能新区,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会打捞起心中的过往。在了解到东临新区在2022年12月底之前,尚未有一所建好的公办高中的情况后,2023年8月,王利平率考察团到访东临新区。2024年3月,燕园金秋教育集团与东临新区围绕举办高端、精品、优质的高级中学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合作办学模式。2024年5月7日,燕园金秋教育集团与东临新区实现了合作办学签约,王利平现场说了这样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金秋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及办学理念等优势,助力东临新区实现打造‘抚州领先、江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综合性示范高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燕园金秋与东临新区完成优质高中校合作办学签约时,王利平的内心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对于王利平来说,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希望,而成长是回馈家乡的力量,与家乡合作办学的签约,可能是他回馈家乡最诚恳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炊烟起处是故乡。一捆木柴,一把镰刀,一身麻布粗衣,俨然是我心中真正的超级英雄,在我艰难的时候,出路难寻的时候,乡下长辈‘叭叭’地抽着细长的旱烟袋,都能让我在‘明明灭灭’中闻到或看到浑圆的光明。”王利平用诗的语言表达着对故乡深沉的情感。

(2024年4月,王利平获聘担任乐安县驻北京招才引智工作站副站长兼秘书长)

对于“反哺家乡”计划,王利平说今后会通过“乡创点亮赣江”这一项目让江西乡村绽放异彩。返乡入乡,用创意点亮乡村,通过构建乡创协同发展体系,实施”科技、文化、产业、政策“等赋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为乡创事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绿色富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提升真镇级乡村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会从大学选拔1000位优秀青年大学生,组建100支乡创助农服务队,为100个乡镇提供乡村优品IP品牌形象设计及助农产品推广服务,带动100种以上农产品统购统销,引领村民共同致富。

未来的学校或者乡村,还有多远?

在王利平看来,“我们当下的行动,就是未来即将成为的样子”。

“那么,加入我们,就让我们在这条河流里,一直奔涌向前吧!”

尾声

新东方俞敏洪说,“不要太相信三十而立之类的话,不要太给自己压力,生活是慢慢成功的,我30岁的时候还是穷光蛋一个”。

但现实生活,打破了太多人关于人生的感慨说说。21岁时的王利平就已经尝试创业;26岁时的王利平出任北大系企业总裁;今天,29岁的王利平带领团队正大跨步走在区域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路上。

“您怎么理解在不如意里寻找希望?”我问。

“但只要希望一出现,你就能看见。就像我站在漆黑的待建的废墟前,总能看见希望的亮光。”王利平回答。

王利平小传

王利平,1995年生,江西抚州人,中共党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省级“优秀共青团干部”。北京大学经济学、历史学学士,法律硕士,高中毕业于中国百强中学——临川二中,曾获得江西省高考文科第二名录取北京大学的优异成绩。学生期间,先后参与联合创办博雅闻道考试与评价技术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等项目和活动。现任北京北大金秋新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燕园金秋教育集团总裁、燕园科技产业集团总裁,兼任北大金秋教育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未来研究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委会理事等。主编《中国高校强基计划一本通》《闻道新高考-状元心法》等著作。

北京大学燕园王利平北大县域发布于:江西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